提到大学实验室,不少本科生的记忆或许停留在“隔着玻璃听讲解”“按流程完成基础实验报告”。在多数高校,那些搭载着精密仪器、聚焦前沿课题的高水平实验室,似乎天然是研究生的“专属领地”。
但在江苏科技大学的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,12 位本科生组成的科研团队,不仅走进了高端实验室,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11篇SCI论文,另有6篇处于审稿阶段,其中最高单篇影响因子达10.7,用成果诠释了实验室开放育人的深层价值。
这份惊喜的背后,藏着江苏科技大学对实验室价值的深层理解。实验室从来不是 “科研展品”,而是人才培养的 第一课堂”。2025年10月,江苏省教育厅公布新增42个高校重点实验室,江科大凭借“船舶低碳零碳动力技术”“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”“深远海探测技术与装备”3个实验室强势入选,获批数量与其他高校并列全省第一。
这三个实验室并非孤立的 “科研高地”,而是紧扣该校“船舶海洋为特色”的办学定位,从规划之初就埋下了“服务本科育人”的伏笔:实验室不仅设置本科生科研工位,还将部分前沿课题拆解为适合本科生参与的子项目,让学生能“跳一跳够得着”前沿领域。
展开剩余56%如果说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是江科大的“科研尖兵”,那覆盖全校的实验室体系就是支撑育人的“坚固底盘”。作为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,该校如今拥有10 个国家级、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,30个国家级、省部级研究中心,15 个国家级、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—— 从研究船舶动力的大型实验平台,到分析环境污染物的精密检测室,再到藏在宿舍里的“科创魔盒”,形成了“大平台攻关+小场景实践”的全覆盖格局。
尤其亮眼的是“科创魔盒”:鞋盒大小的箱子里装着28套微型实验器材,学生在宿舍就能完成基础科创项目,目前已覆盖5个专业,孵化出600多个学生项目,1000余名本科生借着这个“24 小时不打烊的实验室”,迈出了科研的第一步。
而文章开头所提及的那些学生的成长,也在证明江科大的实验室从来不是“为了科研而科研”,而是把“培养人”作为核心目标 ,让本科生能亲手操作仪器、设计实验、撰写论文,在一次次调试、论证中,把课本上的理论变成了真正的创新能力。
从12 位本科生的“SCI 成绩单”到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的突破,再到“宿舍科创魔盒”的普及。江苏科技大学用实践回答了“实验室该如何服务人才培养”的命题。在这里,实验室的灯光不仅照亮了科研课题,更照亮了本科生的成长之路 。
发布于:陕西省联华证券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